名词解释:
OI:信息学奥林匹克
NOI: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
NOIP: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
CS:陈凡,宜昌一中信息技术老师
成大大已经出发了,去参加我连资格赛都没有资格参加的NOI了。CS的说法是,我把成大大动员到了宜昌一中。尽管事实并不是这样,但是她要出发之前,我还是有很多话想说。
初见以及她读初中的表现
2014年12月31日,我的名字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官网上的NOIP一等奖名单上已经挂了一阵子了,可是证书却还不知道在韵达的哪个分部躺着。那个元旦并不冷,我穿着显得过厚的校服,背着小学六年级的书包,回到了宜昌市五中。我并不是为了探望某个老师,而是要去看一个未曾谋面的人。
在那年的NOIP复赛之前,我惊喜地发现宜昌市五中有一个同学在普及组初赛考了92.5分。在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,普及组初赛好像只考了三十二分。我感到这个同学不简单。陈老师说这个同学不是他教的,我决定去把她争取过来。复赛之后,她考了全省普及组第四名。于是,在唯一一个宜昌一中已经放假而宜昌市五中还没有放假的半天,我来不及回家就直奔五中而去,寻找名单上的那个人——成若彤。
到一中
成若彤一如我想象的那样厉害。回去之后没多久,我就得知她不用去学校上课了,因为她已经被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录取了。陈老师让我帮忙把她的普及组奖状送过去,我顺便把自己的一些书送给了她。很快,她就开始向我提问。很快,她的问题对我来说就有难度了。成大大与我不同,我只要达到某个目标就行了,她却不断追求尽善尽美。当时我想,这样一个人,肯定会去华师一的。
然而她最后还是去参加了中考,来到了一中。当然,一中的老师和同学起了很大作用,离得近也是一个原因。但是她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一个决定,只有等待她自己的回答了。
成为成大大
在2015年的NOIP复赛中,成若彤发挥的并不好,只是拿了一个二等奖,和我高一时候的成绩相当。但是很快,她就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天赋。在中大,我听说她已经自学学会了我学习了五遍都没有懂的算法,自己摸索出了我从高一到毕业都没有通过的题目。而且她高一上就大胆的使用了矩阵等数据类型,在她之前是没有宜昌一中的学生在比赛中用这些的。
最早是谁开始称她为成大大已不可考,但是至迟在2016年年初的时候,她已经被称为成大大了。半年前我还勉强可以教她一点东西,到那个寒假,已经是她在教我AC自动机了。
但是成为成大大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。我印象中因为她哭,我就接到过两个电话。第一次是2016年年初,她母亲打给我的,说她没考好。第二天我带着手信去了宜昌一中,把手信送给她之后,我去查她的成绩,结果是重点班第一名。第二次是2016年5月的一个周六,信息学省队选拔赛第一天的时候,杜瀚霖突然给我打了电话,说她从省选考场出来就开始哭。我只好打电话安慰她,几个一起去省选的同学和老师也请她吃东西,总算是让她平静下来了。省选结果一出来确实没过。但是城区某同类学校的同学因为准备不充分,就放弃了参赛资格,成若彤因此递补进入省队,成功参加NOI。
在2016年暑假进行的NOI中,成若彤获得了铜牌。CS在群里发了公告:热烈祝贺成大大获得铜牌。成大大这个称呼,算是彻底确定下来了。
停课,教育之路在何方?
2016年11月,我到武汉去看了他们的NOIP复赛。因为飞机延误,我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时候,第一天的比赛已经快要结束了。贺进年跟我说情况好像不大妙,成若彤一晚上没有睡着。我见到她的时候,感觉她是强忍着没有哭出来。当然,她的妈妈到了武汉,这些问题就解决了。成绩出来以后,成若彤仍然是湖北省第五名,非往届获奖者第一名。
2017年寒假结束的时候,我得知成大大准备停课了。尽管文化课成绩一直不错,但是她对于文化课的兴趣似乎一直不大,特别是化学,非常烦。CS反复对我说,不要给成若彤立flag(标志、旗子),但是我还是觉得她决定停课的时候,就是想拿银牌甚至金牌了。停课的时期里,她几乎每天都在刷题。她的博客从CSDN迁移到了Github,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我已经看不懂了。她参加了很多的培训,去了两次雅礼中学(出过多个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著名高中),参加了NOI冬令营。总之,之前仅仅是存在于新闻里的那种OI选手,这次真实的出现在身边了。
栋梁之才
尽管冬令营只拿到了银牌,但是在后来的清华自招测试里,成若彤还是得到了无条件降60分的待遇。如果她今年的NOI能够进入前100名,还可以降分至一本线。在此之前,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认识这样优秀的同学。师弟师妹们在不断创造辉煌,我在双鸭山大学却还没留下太多值得称颂的经历。成大大智商极高、对于OI极其用功,也有自己的爱好比如看电影。但是她也有感性和情绪不稳定的一面,太过于追求卓越给了她巨大的压力。和先前我认识的那些OIer不同,她似乎是很想走科研的道路。相信她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吧。
未来之路
我终究是一个文科生,机缘巧合之下学了几年信息奥赛,拿了一个将来勉强有资格给NOIP纪念活动投稿的奖。既然如此,那一中OI的历史,就应该由我来记录。在我学信息奥赛的时候,除了陈老师教,大家就靠自学。每周六的晚上,一中旁边的拉面馆里,都可以看到几个在旁人看来显得有些奇葩的学生坐在那里,讨论着算法或者生活。每天的中午,也会有几个身影,从科教馆大门的缝里钻进去,到机房去写代码。但是现在,情况大不相同了。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二十二人的大军已经从宜昌到了北京,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培训。要去参加NOI的同学,则分别去参加了雅礼中学和NOI导刊组织的培训。城区某同类学校去年更是斥巨资引进著名培训机构清北学堂,进入他们学校教学。
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学习OI的热情空前高涨,组织培训的专业性不断增强。新的奥赛班在建立(尽管有一个不支持奥赛的班主任),部分家长愿意请假陪同学生去参加培训,充足的学习时间,这些都是我那个时候梦寐以求而不得的。看现在那些同学的代码,完全没有我曾经有过的拼音命名变量、数组模拟指针等山寨用法。语法上比我规范,算法上比我学的快。我们的水平完全上了一个台阶。
这又是一个不好的时代,仍然有顽固的班主任,仍然有迂腐的家长。而且某种程度上讲变得比2013年之前的保送时代更加功利化。城区同类学校的学习方法,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能够承受的起。我只知道,即使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双鸭山大学,鄙系65个人里就有17个贫困生。
结语
我不是成大大,但是我想记录下我眼中的她。她将来成名之时,我今天所写的文章都将成为重要材料。无论走向何方,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。从别人那里,我们认识了自己。
2017年7月14日、16日、18日
于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、武汉广埠屯、宜昌西陵区家中
《 “另一个人的远途” 》 有 4 条评论
其实上次去重庆考先修她也情绪出问题了,原因是她前一天初赛没写完,不过真的是大牛
她后来的故事呢?我同样认识一个在坚果云的宜昌人。。姓陈不知道你认识不?
文章的主角,现在在外国一所著名学校读计算机。至于在坚果云的那位同事,可能是我来得晚,或者是因为不是一个部门的,所以目前还不认识。但是姓陈的好像总共就不到五个人,不知道你指的是谁。
陈田野不知道你认识不。。好像是在坚果云的测试部门吧,我忘了…